吉林大学在线

吉大MBA丨张建波:从研发人到管理精英的成长蜕变

来源:吉林大学 时间:2024-07-04 15:32:15

  从研发行至管理

  脚步从未停歇

  张建波大学毕业于工科专业,初出茅庐的他最初的工作是装备制造行业,从事装备制造研发,在研发行业做了三年的研发之后,他进入了项目管理环节。

  进入项目管理之后,张建波经历了三到四年的蜕变期,他逐渐意识到工科本职和项目管理的不同之处:工科装备制造环节只需要进行装备机械本身的改造研发,即工科人只需要面对机械运行环节的变化和维护,但项目管理却更需要对客户需求进行理解和交流。

  三年时间并不长,却让一位纯正工科人从机械研发者转变成了项目管理者。在项目经历逐渐增多的过程中,他的经验和认知也在一步步发生着改变,一些原本在面对机械制造行业不能看见的关键点也在他的眼中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期间,他收获了许多。

  从事项目管理三年之后,张建波成功升任,从项目管理成长至带领团队和事业部,随后不久便再次升级,这次他带领整个庞大的产品线和事业群,面对客户以及市场需求、完成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

  从研发人到管理人,张建波对于管理本身不断探索,在成长的路上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

  开启多维度思考

  管理模式进阶

  成长的过程中,张建波逐渐意识到多维度的思考对于管理者的重要性。

  为了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多维度思考”的内涵,他举了一个相对具体的例子:假设目前有一位客户,需要进行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化工厂项目,涉及体量大概在1~2亿的投资和2万平厂房的建设工作。

  按照常理来说,客户们初期的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模糊的,为了使客户需求更加明确,也为了项目进度的持续推进,会安排专业的项目组进行推荐和讲解,最终做出一个“里程碑”式的决策。

  张建波强调,在推荐过程中其实并不是生硬的将优势项目死板地推给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会涉及到包括客户在内的生产质量财务、甚至是董事会不同角色的人的建议或者是意见。此时作为乙方,需要的并非将所有人的意见原封不动照盘全收,而是需要知道提出意见的人在想什么。

  “他们最需要什么?在哪个节点他们想做什么事?就比如说投资回报率这个问题——他们是更关注工艺自动化率更高、质量监控点更全面?还是说他们把投资回报率放在比较早的产能实现上?”对于这些方面的思考内容,张建波在叙述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就像是已经这样思考过千次、万次。事实上可以看出的是,这种多维度思考已经在多次项目对接管理之中融进血液,成为了犹如本能一般的下意识反应。

  张建波认为,不同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去取舍的一些价值点,而作为解决方案供应商,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推自己最成熟的产品、或者说推最有利润的产品是不一定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只有多角度的思考,才能快速整合各方意见建议,达成多方统一,成功推进项目落地。

  做团队的支撑者

  独家心态管理

  带领团队并非完全面对的都是甲方需求带来的困难,团队的情绪也是影响项目推进效率的因素。

  作为乙方,甲方的需求其实并非总是持续不变的,在不断修改、不断打磨、不断对接、甚至于不断重来的过程中,持续稳定的团队背后,总有一位强大稳重的支撑者。

  张建波觉得其实自己所带的团队也是很有能力的,成员们情绪相对来说算得上稳定。“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成员们自己其实通常情况下会有消化自我情绪的方法和能力。”张建波认为,自己其实做到的更多还是对于团队心态的持续培养和现实的预备性工作拆解。

  他从行业角色的层面逐级剖析,一个项目会有许多部门进行对接,比如采购部门、业务需求部门、技术部门等等,部门和部门之间更多的是存在匹配性的关系,遇到项目不顺利的时候,这种压力其实是可以被“拆解”的。

  项目进展不顺利有些时候可能来源于技术方案的偏离,有些时候也可能是产品线成熟度不够,多重多种的偏离因素带来的压力意味着更需要团队以一种面对挑战的心态去应对。相对的,对于负面情绪的产生也有其他方法去调整。

  “很多的负面情绪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期待和所见到的事实产生了偏差,”张建波说道,“这个是本质上的原因,所以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调整自己期待的阈值。”

  对于这个想法,张建波也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项目工作推进之中,对于较大的项目工程,对客户相对模糊的需求时,张建波通常会带领团队做出两版以上的方案,以此应对一些可能遇到的变化。

  刷新自我定义

  积极迎接挑战

  当谈及到自身定位时,张建波想了想:“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在对比读吉林大学MBA之后的变化时,他也提到了乐观:“相比起以前的乐观,其实我更愿意说是盲目自信。现在的乐观是,当我面对了困难,并且在有能力观测到它后,依然有面对它的勇气和积极的心态。”

  读MBA之前,张建波囿于工科学习和制造业的限制,对于自己的短板有所察觉,但却无法通过碎片化的自我学习进行补充。在全面学习MBA课程之后,通过系统性学习企业运行管理以及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后,对于企业生产的短板被逐渐弥补,他的乐观从一种纯粹的心态调整,进化为更加深层的自信逻辑体系。

  “当我知道我面对的是什么,我就知道如何迎接挑战”,我们不难从张建波的进阶过程中看出一位企业管理者面对挑战的积极心态,对于困难的不断挑战让张建波在工作中永远保持了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状态。

  张建波仍然喜欢在日常闲暇去健身房锻炼,“健身可以让你能够更快的找到身体的极限,然后去挑战他。或者说在健身中坚持住顶住一些物理意义上的压力,会让你能够感受到来自自己身体传达出的自信。”现在的张建波已然和初出茅庐的自己有了明显的不同,他说,以前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但现在的他却更喜欢另一句话:“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在通向顶峰的路上,张建波带着乐观的心态和坚持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不断攀登,一路成长,一路收获。相信他会在不远的未来获取更高的成就,面向更加广阔的天地。